中国男篮在伦敦和里约奥运会均遭遇全败,已经连续8年无缘奥运赛场。对于我们来说,“奥运会”这三个字越发显得遥远。然而,2027年世界杯和2028年奥运会却近在眼前。
在成绩压力下,过度追求眼前利益的“饮鸩止渴”逻辑使“人才储备”许诺暂时被搁置。这种“安全优先”思维在中国篮球界广泛存在。保守或许能够稳住目前的局面,但唯有让更多年轻球员展现实力,打破“即战力依赖症”,并让国家队与CBA联赛紧密结合,我们才有望逐步走出低谷。
正因如此,我们为崔永熙的追梦之举所感动,支持CBA联赛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要想向日本男篮寻求复仇,不是靠短期的“热血”可以实现的。
针对郑志鹏的观点,明确指出那些以短期和长期目标定义两波集训名单的做法并非明智之举。
接下来的1-2年,周琦、赵睿、赵继伟、胡金秋可能已是国家队中状态最佳的球员,相比之下,像杨瀚森、余嘉豪、曾凡博等年轻球员很难超越这些老一辈球员。他们进入国家队意味着将获得更多上场时间和战术担当,这也增加了其他次要年轻球员获得机会的难度。
郭士强更愿公开声称老将完全有资格参加国家队比赛,并非只是为了年轻球员锻炼。这一立场也更容易为外界所接受,而不是借年轻球员换血的口号。对于23年的男篮世界杯班底的设置,外界认同度有待提高,例如赵继伟、高诗岩、杜润旺等球员早已接近职业生涯尾声,赵睿、周琦等球员也难有27年男篮世界杯的机会。那么到真正需要他们站出来的世界大赛时,杨瀚森、曾凡博是否能担任重任?在CBA联赛中表现抢眼的李弘权、林葳、李添荣等新生力量几乎独挡一面,代表着下一代的核心力量,但却难以进入国家队。
外界普遍批评另一个问题是国家队与CBA联赛的脱节程度:
除了廖三宁休息两个月外,周琦长期缺席,赵继伟状态良莠不齐,杜润旺则未能在CBA大放异彩。相较于其他位置的球员,这种凭借CBA表现不佳仍能进入国家队的情况引发了极大争议。如果CBA联赛无法培养出国家队主力球员,那么频繁让球员休息一个月备战国际比赛窗口期是否值得呢?或许直接让那些球员脱离CBA比赛,以确保国家队的质量和稳定性将是更为可行的安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